近年来,随着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北海大力修复南珠历史文化遗址,注重挖掘和整理历史文化元素。
日前,位于铁山港区营盘镇的白龙城,在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对其历史遗址遗迹的考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古城西门遗址、白龙古井、城内炮楼等相继被挖掘发现,而多年来关于白龙城碑记的模糊认识,也得到了准确的解读诠释,揭开了碑记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使人们能够从更多的层面去认识和了解白龙城的沧桑。
宁海寺碑记藏祭海线索
宁海寺建于白龙城内,寺废后,《宁海寺记》碑被遗弃于白龙小学内。1988年,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建白龙珍珠城碑亭,以收藏与白龙城相关的碑刻。碑亭建成后,《宁海寺记》碑移入亭内收藏至今。
《宁海寺记》碑,高156厘米,宽82厘米,厚14厘米。碑体由龙生九子之赑屃(又名霸下)背驮。赑屃头在出土时已损坏,现存头部为后补上。正面残存可辨的文字如下:
“钦差内臣……宣德戊申年奉……命来守珠池,……诚心,海……于……年十二月戊寅日……工。……宁海寺……海神。”
考查碑文中“钦差内臣”、“宣德戊申年奉□命来守珠池”等记述可知,是时朝廷派采珠钦差到白龙城监守珠池。宣德戊申年,即明宣宗(朱瞻)三年,即1428年。宣德是明宣宗朱瞻执政的年号,执政时间为十年,即1426-1435年。期间,派出钦差到雷廉珠池监守采珠。
被派到白龙城监守珠池的采珠钦差是杨得荣。杨得荣奉皇命来白龙城监守珠池后,即动工兴建宁海寺,并于第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竣工。宁海寺建成后,成为渔家珠民祭祀海神和珠神的场所。由此可知,起码在宣德年间,白龙城内为接待采珠钦差,就设有采珠提举司的办事衙门(太监公馆)。
杨得荣同时还在白龙城建天妃庙,并立碑纪事,因此为考究宁海寺的历史建制留下了参考凭证。
明末清初的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凡采生珠,以二月之望为始,珠户人招集蠃夫,割五大牲以祷,稍不虔洁,则大风翻搅海水,或有大鱼 在蚌蛤左右,珠不可得。又复望祭于白龙池,以斯池接近交趾,其水深不可得珠,冀珠神移其大珠至于边海也。”
由此又可知,白龙城宁海寺是北海海上丝路始发港古代渔家珠民举行祭海仪式遗址的重要见证之一。
黄爷去思碑记剿匪战事
黄爷去思碑,原立于白龙城南门外,是为了记述明代万历年间的涠洲游击将军黄钟的事迹而建立。碑高178厘米,宽95厘米,厚17厘米。考究碑刻铭文,结合《廉州府志》、《雷州府志》的有关记述,大略可知其事。
据康熙版《廉州府志》卷六“备倭”篇中记述,涠洲“昔为寇穴,万历六年,移雷州民耕住其地。万历十八年,设游击一员镇之。二十八年移于永安。”游击署移驻合浦山口永安后,同时兼辖涠洲、白龙城寨的“备倭”海防。而黄钟则自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任涠洲游击。黄钟原是广东从化千户防御所的百户,后以军功升任涠洲游击,时移驻永安城。
黄钟在任期间,曾率水师清剿涠洲、永安、白龙一带的海盗匪患,战功显著,如碑文所称:“公既至,盗贼闻公威望,戢弓弃戈者十之六七”。民众“推牛饷士,士感恩欢呼,愿效死以报”。特别是在万历二十七年前后,倭寇屡犯广东沿海,进逼侵掠雷廉两府,气焰嚣张。黄钟亲率战舰出海与之作战,击退敌舰,挫败了倭寇的进犯图谋,保得地方安宁。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黄钟调职离任,吏属士民为之立此“黄爷去思碑”,以表功德。
碑文中有“李公奉命采珠,与公竭力协力,谋而谋同”句。句中的“李公”,即是当时奉旨到广东采珠的内监李敬。由此可知,黄钟在任期间,清剿海盗匪患,抗击倭寇,曾得到李敬的助力。
黄爷去思碑及其所记载的史迹,是北海海上丝路始发港古代海防备倭,抗击外侮的重要存证,为后世考察白龙城的人文史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李爷去思碑还原人物史实
李爷去思碑,原立于白龙城南门外。碑高181厘米,宽88厘米,厚14厘米。碑文原刻有数百字,现能辨认的字迹如下:
“官进侍内承运库典……民者也,遂以命公,濒海□民亦皆□用之。故而遣重臣,又以吾民。丙午,李公齐力问以故会当。闻开采之际,珠官一至,百姓远徙,近海百里绝无烟火之中过半,李公……广州府助银十两……"
碑文中的“进侍”,是指侍候帝王的太监。“内承运库”,是明代的宦官机构名。主要职责是掌大内库藏,金银珍宝均隶之。由此可考碑主人的身份。
碑文中的“丙午”,即“丙午年”。根据立碑的朝代纪年推定,可以确定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这是明神宗朱翊钧的执政年号(1573-1620年)。
碑文中的“李公”,查《廉州府志》、《明史》等史志典籍得知,是万历二十七年奉旨到广东采珠的内监李敬。是时,李敬以珠池内监职兼带管广东矿税。在任历时八年,至“丙午年”。由此可知,立碑时间应在丙午年(1606年)后。
碑文中的“闻开采之际,珠官一至,百姓远徙,近海百里绝无烟火”一段,是指李敬的前任,监管开采珠池职兼徵市舶司税课的太监李凤。李凤在任期间,对珠民狂征暴敛,残害一方,荼毒为祸,民愤极大,引发民变。碑文中故有此说。
而李敬在任期间虽然恶行不减,但监于前有李凤之祸,致珠池群盗蜂拥,曾上书皇帝请求罢采。又如《黄爷去思碑》中所述的“李公奉命采珠,与公竭力协力,谋而谋同”,也算是为白龙城一带的剿匪抗倭出了力。这就是得以立碑纪事的原因。
李爷去思碑虽有献媚之词,但由此见证了采珠太监为祸珠池的社会背景。
天妃庙碑记建庙民俗
《天妃庙记》碑,是1988年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为修建珍珠城碑亭,挖掘地基时出土的。碑亭建成后,《天妃庙记》碑移入亭内收藏至今。
《天妃庙记》碑,高146厘米,宽74厘米,厚14厘米。天妃庙记碑为宣德三年(1428年)监守雷廉珠池采珠钦差杨得荣所建。宣德四年(1429年)十二月天妃庙建成后,立碑以记。
从碑记铭文记述中得以考证,天妃庙与宁海寺是同时兴建,同日竣工。由此可见当时白龙城祭祀文化之盛况,也为考察天妃文化进北海入海上丝路始发港传播的历史状况,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地点及人文特色,具有重要的见证意义。
《天妃庙记》碑的存在,见证了白龙城天妃庙是广西北部湾地区最早的天妃祭祀宫庙之一。